BIMVIP -- 品茗BIM官方服务平台

历史搜索

论数字建筑技术体系建设(批判“数字建筑”战略—旧文重发)

BIM吉清 2018-08-10 16:48:39

嗯,我先自我批评一下,我又标题党了。

(再重复一句话,本文写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阅读,如果看不懂请传送直属领导一阅,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文章有点长,我先把文章脉络呈献给朋友们:

目录

1. 数字建筑战略失误的恶果有多大!

2. 如何正确把握数字建筑技术水平?

3. 低自动化数字建筑体系必然失败!

4. 建筑作业链沟通协同的载体基准?

5. 数字建筑技术体系如何走向成功?

6. 建筑数字化的战略失误究竟是啥?

7. 如何纠正BIM业数字建筑的失误?

8. BIM业面临的最大危机来自何处?

9. 什么才应该是建筑数字化的信仰?

 

(请喊我一声排比风格大王。目录排比的一字不落。) 

 

1. 数字建筑战略失误的恶果有多大?

 

        基于目前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与行业文化实际,“数字建筑”,从字面上来说,BIM业给自己树立的信仰其实有问题。而且,如果这个字面意思决定了公司发展战略与具体措施的话,这个方向其实是错误的,会导向很多重大战术失误,引发企业各层级战术层面贯彻这个思想的时候走偏、大量的无用功、大量的冲突协调、大量的体系梳理与整合。

 

        这就是我要说的建筑数字化的重大失误(战略层面),至于为什么说是重大失误,在“6. 建筑数字化的战略失误究竟是啥?”会展开说明。

 

        当然,就像企业财务报表有两本账,一本明账,一本暗账。“数字建筑”的提法高屋建瓴,顺应了世界与中国的舆论导向,容易被政府领导、投资人、客户理解与接受,所以这么对外提,是对的。但是具体内部实施上,就要注意了,应该换一个提法。至于换成什么,我在“9. 什么才应该是建筑数字化的信仰?”会做一个总结。

 

        下面开始,我论述的重点,就是企业如何结合“数字建筑”战略导向、行业环境、客户心理、企业实际等情况,重新思考什么才应该是软件厂商(比如BIM业,同时适用于所有BIM软件企业)的信仰!

 

2. 如何正确把握数字建筑技术水平?

 

        如何理解“数字建筑”?如果在BIM概念产生之前,可以理解成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有活动的信息化。在BIM语境下,则需要更进一步,须理解成为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有活动实现了以下高水平的信息化:

①.   信息采集真实化

②.   信息呈现直观化

③.   信息存储标准化

④.   信息共享资源化

⑤.   信息组织结构化

⑥.   信息变更联动化

⑦.   信息传递无缝化

⑧.   信息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是自动化的升级版)

⑨.  信息接口开放化

⑩.  信息平台网络化

 

3. 低自动化数字建筑体系必然失败!

 

        低自动化水平的“数字建筑”会导向精细化增加客户的工作量(=成本)进而抑制客户的购买欲望。

 

        数字建筑的目的,肯定是服务于客户的生产、管理、经营等业务活动,但是这样会导向精细化工作、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决策,进而导向增加客户为了实现基于信息化作业的工作量,降低了客户的工作效率,进而导致因工作效率降低产生的成本增加高于因工作质量提升产生的工作增值。这个结果肯定不是BIM业信息化工具供应商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会进一步导向抑制客户购买引进信息化工具。对BIM业“数字建筑”战略的实施产生致命性打击。

 

        为什么说低自动化水平的“数字建筑”会导向精细化进而增加客户的工作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建筑业作业链在高自动化的信息化与低自动化的信息化两种环境下沟通、协同的基准是什么。

 

4. 建筑作业链沟通协同的载体基准?

 

        在低自动化的信息化作业环境下(当下和以前),建筑业作业链沟通、协同的载体是什么?是人脑(存储经营、管理、生产等岗位所需信息的专业人员的大脑)。这些信息,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行业文化(教科书知识、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常识、经验等),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专业人员自身掌握的经验及对行业文化的个人理解。技术人员通过若干个项目的工作实践,可以迅速融入进行业文化,所以沟通、协同过程的基准有三个,第一,宏观的,行业文化;第二,局部的,文档资料;第三,个体的,人脑信息;

 

        但是,当我们进入高信息化的作业环境后,建筑业作业链沟通、协同的载体就要变成工具(软件工具和生产机器比如钢筋下料机器)。同时,工具之间沟通、协同过程的基准变成了BIM信息模型

 

        如果这个切换过程完成的不彻底,那么在低自动化的信息化向高自动化的信息化的过渡过程,沟通、协同的载体就会从人变成两个:人、工具,沟通、协同的基准就会出现四个,行业文化、人脑信息、电脑信息、文档资料。

 

        本来只需要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由于自动化处理水平的不足,变成了人与人、人与工具、工具与工具,增加的工作大于减少的工作。同时,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的行业文化不需要说明的事情,移交给工具与设备处理的话,就要精细化说明了。

 

        以上论述,回答了“3. 低自动化数字建筑体系必然失败!”。

 

5. 数字建筑技术体系如何走向成功?

 

        什么样的数字建筑信息化才能降低建筑业务活动成本引爆客户的购买欲望?

 

        综合上述,信息化会导向精细化,如果不能实现高信息化,则只会增加企业工作量(=成本增加),为了消除这个影响,就要同时做完四件事情,这四件事情也可以说属于BIM业提出的“数字建筑”战略工作内容的总和。

 

①.业务规则化;

②.业务体系化;

③.业务信息化;

④.业务自动化;

 

        这四件事情,1和2是客户擅长的,当然,BIM业也可以利用工具内置的规范、规则、管理制度去牵引客户,但前提是你得依靠若干个客户偷师学艺先建立一套优秀的规范、规则、管理制度并将其抽象提炼形成普适化价值,3与4才是专业的软件企业擅长的,但是客户自己如果体量足够大(=财力雄厚),也有能力做这两件事情。

 

        规则化——体系化——信息化——自动化,这四者是递进的关系,先有规则化,然后才有体系化,接着是信息化,最后才有自动化,只有到了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阶段,才算发展到了一个突破临界点,突破了“信息化投入与维护成本低于收效”的临界点,引发行业改革风暴迫使所有企业跟进为此买单,引爆客户的购买欲望。这个时候,BIM业数字建筑的千亿目标,鲁班数字中国的千亿目标,才有了现实需求的根基。

 

6. 建筑数字化的战略失误究竟是啥?

 

        好,焦点来了,BIM业建筑数字化的失误在哪里?

 

        作为BIM业,“数字建筑”战略入手点是什么呢?按照字面意思就是“数字建筑”建筑数字化”(信息化)吗?如果是这样,就只是做了“业务规则化、业务体系化、业务信息化、业务自动化”四件事情的第三个,不完整,位置也很尴尬,变成了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客户是不会认可的。

 

         比如BIM业的云平台,就是个鸡肋!我相信,我断言(我最大的缺点,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喜欢先假设再求证,用我妻子的话说,就是太主观,容易得罪人,还好我还有一个优点,感知、沟通、理解、反省、总结、提炼、优化能力还不错,弥补了先假设后求证风格的缺陷。),这个鸡肋产品在三年内无法形成商业价值。因为BIM云平台就是典型的脱离了业务规则化、业务体系化的支撑创造出来的信息化产品。我相信,负责这个产品的产品总监肯定头大的很。往哪走啊?往哪走啊?

 

         这个产品如果如我所料目前处于尴尬境界,那就是我以上全部论述的最好佐证。如果我的主观假设错了?嗯,我必须乖乖地承认,这篇文章基本上 = 全部废话。

 

7. 如何纠正BIM业数字建筑的失误?

 

       那么,怎么办?怎么改进?怎么优化?

 

       那就是,不是从“数字建筑”的数字化入手,而是从业务标准(= 业务规则化 + 业务体系化)入手,重标准而轻软件,当然最终的结果,标准肯定要固化到软件里面,这里面的意思理解起来很微妙,需要仔细揣摩,如果归纳成一句话,那就是:业务标准化牵引建筑数字化,业务体系化(=业务整合)牵引建筑模型化(=信息化整合),而不是建筑数字化牵引业务标准化,不是建筑模型化牵引业务体系化。

 

       这个理念,并不需要贯彻到所有BIM业的员工,但是要贯彻到BIM业自董事长——总裁(各副总裁)——产品总监三个层级,那就是抓业务标准化来牵引建筑数字化、抓业务体系化来牵引建筑模型化,而不是为了建筑数字化而开发产品。所以,BIM业出品的所有产品,必须在公司规划的业务框架、产品规划体系下(这肯定也是要迭代完善的),在积极与客户沟通请教的基础之上,提交业务应用标准、软件功能标准、产品信息标准。(注:当然,至于研究型的项目,则可以先技术功能后专业业务。我不是教条主义者,所以也不能把我的意思教条化理解。)

 

        总之,标准,标准,标准意识一定要强!

        标准是提升信息化的自动化水平的根基!

        重点不是信息技术标准是业务技术标准!

        还有,这里我要大力批判BIM应用标准。这十年来BIM行业最大的工作失误,就是大家众口高呼的要标准、要标准变成了要BIM应用标准,而不是要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反而直接要的是两者融合的结果——BIM应用标准。没有优秀的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哪来的优秀的BIM应用标准?

 

        标准是最终实现公司整体产品链支撑的业务体系整合的关键!有了这个东西,就能相对轻松的完成公司内部所有开发业务的闭环,就能实现与行业业务习惯的高效结合(=不脱离实际),才能真正靠集团系统的质量而不是体量碾压所有竞争对手,靠体量肯定是容易被人撬开裂缝的,没有质量的体量是危机四伏的。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实施路径下最终形成的产品,都不需要再理顺,因为其服务的业务本身已经标准化了,而且是基于规划框架的,再做BIM软件产品体系优化整合,就会很轻松,基本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8. BIM业面临的最大危机来自何处?

 

        BIM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外围的ERP信息化上市企业收购中小型竞争对手。

 

        如果软件企业提供的产品体系没有实现高程度的业务自动化,就不足以促使客户为BIM(或者说“数字建筑”产品链)买单,反而会让客户觉得你们这帮搞IT的还不如我呢,我不就是缺码农吗,我自己招,我自己组建一个信息化部门开发我自己的产品,你们一边凉快去吧。

 

        这也是为什么全中国掀起了BIM系统开发浪潮的原因。大大小小,如果统计一下,估计不下于100个。就像万达、万科、碧桂园、中建为什么大力开发自己的信息化产品并推向市场与专业化的软件厂商竞争。


        同时BIM业还会由于还没有形成产品链体系化整合及产品成熟度的足够完善 = 没有提高同行竞争门槛,而被各类大小型竞争对手分割走市场蛋糕。最可怕的是,如果这些大中小型竞争对手一旦生长到一定阶段被外围的ERP上市企业收购,则会引发灾难性结果。

 

        这里面,最大的危机,就是算量造价领域的工具级软件。

 

        因为,ERP企业对BIM业、鲁班等施工BIM解决方案的致命威胁是居高临下完成财务系统的信息化体系整合(集团级-企业级-项目级-岗位级)!如果被ERP企业完成了这项工作,那么不管是BIM业,还是鲁班,最终阵地会一步一步沦陷。先是被ERP上市企业收购整合中小型研发的BIM项目管理平台抢走项目级产品的市场,进而ERP企业整和各类工具级BIM软件抢走工具级产品的市场。

 

       为什么?因为企业级平台的核心是财务系统,企业级平台的大数据的核心是财务数据,甚至项目级平台的重心其实也是在财务(=项目造价控制)上。换句话说,最有资格最有优势做企业级BIM平台与项目级BIM平台的,不是BIM业,也不是鲁班,而是ERP企业。当然,BIM业、鲁班的优势是掌握了财务信息化体系的岗位端工具级软件,是从下往上打,至于和从上往下打谁更有优势,就要看行业形势对谁有利了。

 

9. 什么才应该是建筑数字化的信仰?

 

         用数字建筑承载建筑产业业务自动化水平升级!

 

        嗯,您没看错,只是调整成了两个关键词,承载和自动化。

 

        不是推动客户,客户不需要你推动,有好处客户自己会主动加入,所以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共同协作,去承载客户的理想。

 

        也不是导向建筑业产业升级,建筑业产业升级太泛泛,不够精准,企业的战略目标,一定要追求精准,追求一击必中,追求直线攻击。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三个,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智慧化才是数字建筑的导向。

 

        但是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我写过《(BIM)信息化的技术发展路径》,详细阐述了信息化发展的十个阶段,还是先以自动化为目标吧。嗯,如果是对外,也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题目,反正外行也不懂这里面的区别。那个啥AI,就更是大忽悠了。详见《论破除BIM+AI迷信,警惕BIM发展大跃进》

①.   事物定性化产生指标

②.   指标计量化产生数值

③.   数值电子化产生数据

④.   数据语义化产生信息

⑤.   信息关联化产生模型

⑥.   模型集成化产生BIM

⑦.   BIM自动化产生思维

⑧.   思维模式化产生知识

⑨.   知识系统化产生智能

⑩.   智能混沌化产生智慧

 

        继续提提为什么要说承载而不是推动,反客为主只会让自己很狼狈。在客户面前,要多做学生,而不是像别的企业一样试图做老师。在BIM技术发展初期,可以也应该选择做老师策略的(专家营销),但是等大家初步明白了BIM是怎么回事,就要扭转过来,做学生,做好服务营销了。服务一词,语义很丰富,理解的对就知道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谁就能获得客户的芳心。公司的战略导向,非常重要,它凝聚的是整个集团的资源,引导战斗力的进攻方向,所以字字千金!

 

        某企业的推广、销售、宣传风格如果纠正过来,然后再配置好相应的人才队伍,是BIM业最可怕的对手。因为,ERP上市企业一旦和某企业完成结盟,将会从资本市场得到巨大增值进而引发BIM业市场蛋糕的巨大流失。在泡沫化的今天,资金的流向,一定会被国家导向股市等资本市场。所以,搞实业的企业,要重视也必须再次重视,客户能支撑其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就可以了,眼光要放远到资本市场。所以,ERP上市企业把目光转向BIM,是迟早的事情。

 

        我是不是走偏了,怎么跑去讨论资本市场了。

 

        嗯,纠正回来,“承载”的意思很微妙,至于如何理解,还有为什么要以“自动化”为导向,请再阅读一遍本文。前面已经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