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VIP -- 品茗BIM官方服务平台

历史搜索

行业猛回头:以“BIM+造价“为攻坚突破方向推动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整合工程——EPC!

BIM吉清 2018-08-13 16:01:24

目录

一、为什么说造价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先插旗EPC阵地高峰?

二、“BIM+造价”合作可以奠定EPC的两条主线:信息流整合、业务流整合

三、行业猛回头:BIM不仅仅是工具!那它是什么?

四、工程项目管理大变革思路:用信息化技术整合重塑工程项目管理大体系EPC

五、“BIM+造价”之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脚下=夯实行业规范标准)


一、为什么说造价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先插旗EPC阵地高峰?


        版本4,为什么说造价咨询行业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立足一点、拓展集成、整合全局升级成为全过程咨询管理服务商?

        我认为造价行业掌握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主要技术(基础技术),很多人否认,但是我没有进一步点破(故意的,我这个人的缺点就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见解很宝贵,不愿意说透,其实这是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需要接受批评并进行自我批评。)。


为什么?

        因为在建筑工程领域,成本(造价)、进度、质量、安全、BIM信息、(设计)功能、(施工)工程管理等专业领域


造价行业是唯一一个同时具备了以下四项条件的领域:

1. 跨越了全过程的管理;

2. 建立了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信息基础标准(当然还需要升级拥抱BIM时代);

3. 信息化实践经验丰富,沉淀下来了丰富BIM信息化工具(各类计量计价等专业软件与系统);

4. 以定量计算为管理依据;


        这里面,每一条对于EPC实施模式的落地来说都极其重要,同时别的专业又几乎没有实现,甚至有的连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所以,我认为尹塾智库尹贻林教授的总咨询师的提法石破天惊,指明了全过程咨询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或者说一个新的选项!)。用这个新瓶来装新酒,才能适应BIM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现在,还有哪位同学反对我的观点么?

     (记录,反思,总结,为什么要支持尹教授的总咨询师的发展)

        天津邬总:尹老师全过程咨询强调立足链条的至少某一点进行整合,强调整合能力,而非全要素整合。

        BIM吉清:立足一点,拓展集成,整合全局!

        这就是造价咨询行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行业领军、进军、领导的底气和手段。

        因为,凡是专研过PMBOK项目管理体系的人,都会明白范围(任务分解)、进度、成本、安全、数据等等,都是一个整体,相互连贯!(这段话非常重要,但是我估计大多数人都看不懂)

        我的说法没有问题。

        立足一点,拓展集成,整合全局。

        您说的监理、设计、数据(BIM)等等,都可以被造价整合好。

        项目咨询的核心,是经济(造价)。

        明白。

        集成,有直接强关联集成,还有间接弱关联集成。

       不管是哪个切入点,都要面对这个强关联与弱关联的处理。所以不要担心,次要问题而已,能够解决的。

       集成,只有一个。角度有很多,核心问题在于,谁,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

       电商怎么干掉实体的?

       王健林搞电商为啥搞不起来?

       同理!

       新时代,不能要旧思维。

       要创新,进取,开拓,跨界!

       我只是说,谁

       最有可能,最有条件,最有基础。

       各位同学,不要解读错误误解我。


二、“BIM+造价”合作可以奠定EPC的两条主线:信息流整合、业务流整合


       行业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也为造价咨询升级为全过程工程管理咨询创造了条件。那就是:

       BIM打破了信息垄断(=信息拦截)!

       造价咨询沉淀下来的理论、技术、工具、数据、规范是建筑工程领域最有条件和BIM完美结合的专业领域。我曾经对P-BIM联盟的黄强同志谏言如下:

       记录,反思,总结,关于黄强同志P-BIM的去中心化BIM发展思路。

       首先,黄老爷子的目标跨度太大。

       而且里面逻辑存在矛盾的地方。还是有局部中心化的目标。

       他的观点,两个要点,也是毛主席在落后的状态以弱胜强的打法,但是战胜的是国民党,和美国人打了个平手(战略胜利,战术上牺牲了太多,当然,这是必要的)。


1. 局部中心化(根据地建设包围城市)

2. 整体自组织化(农村包围城市)


        其实,这是欧美bim软件产业已经走完了的两个历程!

        按照这个思路,如果黄院长强化根据地战略(局部中心化),我是举双手支持的

        但是目前,他好像更重视自组织化,没有两手一起抓(根据地战略与放手发动农村资源战略)。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发展到最后,黄强同志还是要实现欧美的目标,强化一级源头的中心化能力。

        就像毛主席进了城,还是要调五马进京来强化中央统筹全国的领导能力。不然,后面的朝鲜战争、三个五年计划是搞不动的。

        我以前谏言要搞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老爷子只认可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没有采纳。现在又走一带一路战略,我是反对的。如果没有一个根据地的成功是很难夺取全国胜利的。

         什么是根据地?就是以建筑、结构、水、暖、电、幕墙、装饰、基础等专业为根据地划分,从方案、设计、出图、出量、模拟、施工管理等打通各根据地内循环,然后复制推广至其它领域,最后整合各根据地打通外循环。他可能等不及,所以要全面开花。

         没有根据地的成功靠美好的共产主义思想能打败蒋哥?同理!

         没有其它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持东北根据地首先成功,然后整合东北的人口资源、日本人留下的工业基础、朝鲜的军工资源(也是日本留下的)等再从北向南打获得全面胜利,解放战争能顺利?同理。


三、行业猛回头:BIM不仅仅是工具!那它是什么?


        这里补充一个话题,很多人认为BIM仅仅是个工具,我认为有必要抨击一下。

        记录,反思,总结,批判BIM工具论,唤醒行业对BIM的正确认识!

        很多人说,BIM就是个工具而已,然后吧嗒吧嗒一大堆。我就知道这样的同学属于叶公好龙不求甚解的人。

        BIM和EPC的关系是什么?


        BIM,是信息流的管理整合;

        EPC,是业务流的管理整合;


        两者是一体两形,里表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映射的关系,怎么能说BIM仅仅是工具呢?

        BIM,B(建模)、I(信息)、M(管理),三大基因,决定了它不是一把螺丝刀这样的低级工具,不是完全脱离了业务的工具,最主要的是,BIM的终极目标是: 将专业知识、信息数据、项目管理三者集成为一体具备自动化完成作业能力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说到这么深的深度,你还会简单认为BIM只是工具的BIM工具论么?


         呐喊:BIM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建筑工程语言!


         当我们全体行业同仁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就成功了一半!达成共识、凝聚气力、聚焦突破,产生的力量必如排山倒海般摧枯拉朽变革一切!


四、工程项目管理大变革思路:用信息化技术整合重塑工程项目管理大体系EPC


        改进,版本3,六论EPC、BIM、工程项目管理大变革思路、建筑师负责制落伍在哪里?

        我认为我们国家EPC的推动工作方向,

        其实90%的程度是错误的!

        为什么?

        中国搞EPC的目的居然是为了实现欧美上世纪工业化时代下建筑师负责制的老路!

        以前工业化时代,授权授责于建筑师,是对当时技术条件的妥协。

        本来,按照常识,是谁管理谁负责!

        没听说过打败仗了不罚统帅罚军师。

         打败仗了却去罚军师还有没有天理?

         设计,在工程项目管理里面,其实就是军师的角色(搞策划谋略、设计三十六计+兵法的方案等),统帅的角色则是项目总负责人。

         换句话说,要搞责任制,也得是项目总负责人顶上去,而不是建筑师!

         但是,项目负责人一般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设计有那么多专业也不可能都搞懂啊,还有施工、运维等等那专业更多了。所以项目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培养目的是具备结合工程特点运用管理方法论去统筹各专业工种实施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

          这就造成了一个致命缺陷,就是生产层面的专业太多导致他不懂也无法懂生产。(少数天赋极高学习能力与积极性极强的人能够在实践中补上这些,但是极少极少,这种人才是自生长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所以,大部分项目总负责人无法顶上去负责。那总得有人负责吧。好,第一个挡子弹的,建筑师首当其冲!因为,设计是后续所有工作的源头嘛。

          但问题是,国外建筑师负责制真的是名符其实吗?其实,也不是,该谁谁谁负责,还是谁谁谁负责,施工不负责施工质量?搞笑!

          国外的法律设计能力是非常恐怖的。律师团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更准确的说,是律师在帮助建筑师规避了自己的责任风险的同时,建筑师利用这个制度赋 予的权力捍卫了自身设计意图得以贯彻至生产一线,同时又享受到了丰厚的利益。没有建筑师负责制就不能捍卫设计意图得以贯彻吗?也不是。

         但是,这解决了问题吗?解决了谁来统筹管理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吗?解决了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总策划、总规划、总调度、总协调、总监督、总控制的课题吗?

         建筑师负责制它当然没有解决,它只是解决了设计这条线的贯穿!

         BIM来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与信息支撑,不需要建筑师来挡子弹了!

         回到标题,为什么我说住建部大错特错,错了90%,因为他们忘记了,智能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来了。

         信用之锚,不再是人的品行、责任、品牌等等所有和人有关系的东西,而是数据数据大数据!换句话说,用平台强化协同(=齐心协力),用数据追溯责任(=共同担责),齐心协力,共同担责,数据为王,法律为圣,制度为绳,这就是智能大数据BIM时代的特征。你不去拥抱他反而去拥抱历史产物建筑师负责制,这不是历史倒退吗?

          BIM信息化,就是干这个的。

          所以,其实我们建筑业的改革方向,麻辣隔壁,不是推EPC,不是推建筑师负责制,而是推动生产、管理、经营等业务活动本身更加抽象规范化利于集成统一,以更好的服务支撑信息化落地!

         现在的口号什么信息化倒逼工业化,会做大量无用功,倒逼,是事倍功半,是先建设后推到优化,而应该是,工业化(+管理现代化)主动出击服务于信息化支撑其落地。这才是正途,这才是事半功倍!

         最后一句话:信息化是我们的未来,统统一切都要服务于它。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根本不能支撑管理大数据的落地,这是我研究一年多的结论。要进行大变革,现在的所有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和制度,全将成为废纸,要更加的整体、抽象、规范、连贯(横向与纵向都要连贯)、饱满,我推荐用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八卦)重新架构!

(记录,反思,总结)


五、“BIM+造价”之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脚下=夯实行业规范标准)


         某君:吉清总在吗?造价人员的路何去何从?有研究吗?

         BIM吉清:


1. (造价领域的)BIM技术的发展取决于谁?

         在中国,由于政府与行业没有控制住数据格式(及数据标准),所以:

         谁控制了(造价)BIM模型数据格式,谁就控制了(造价)BIM技术的发展。

        (造价)BIM模型数据格式取决于什么?取决(造价)BIM工具级建模软件。

        (造价)BIM模型数据标准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计量规则。


2. 用户怎么办?

          用户划分为两种,

          大客户:具备足够体量需要自定义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以摆被工具级BIM建模厂商控制的客户,比如万达、万科、碧桂园等等;

          中小客户:体量不够大,自主发展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的能力不足、投入大于收益的客户;

          大客户,要朝(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的)自定义方向发展,或者主导实施这方面的工作。


3. 初步结论

          在中国,如果不能出现客户主导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发展的情况,或者更准确的说,如果不能出现开放的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那么(造价)BIM技术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少数垄断级的(造价)BIM技术软件工具供应商的发展。


4. 软件工具商有动力吗?

          答案取决于能否挣到更多的钱。

          所以,我们以广联达为例,如果广联达在造价BIM领域的技术投入能够帮助其取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大力往前走,反之,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利益的来源,有两个方面,A:深挖造价BIM领域的信息化产品;B:利用造价BIM的优势延伸其它领域的软件工具;

          目前来看,A这个方向市场份额已经被广联达完全垄断占领,所以A这个方向产生的动力不大,B这个方向,应该会是B.1:财务领域的信息化软件、B.2:ERP管理系统、B.3项目管理系统,B.1与B.2方面已经有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强悍的对手,进展不大,所以B.3才成为广联达的主攻方向,比如BIM5D产品就被大力推进。


5. 进一步的结论

           像万达、万科、碧桂园之类的企业,不要把BIM技术的发展依赖于软件工具供应商,要积极介入BIM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基础层面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等的话语权。要多思考为行业做贡献,因为你是体量很大的企业,为行业做贡献,就是为自己做贡献。

            如果上述企业不这么做,(造价)BIM技术的发展一定是畸形的,一定会为传统软件工具的既得利益所阻碍的,一定是难以取得突破的,一定是怎么干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成效甚微的,只有确定了大的方向,干具体的事情才会有导向,才会有效果,才不会混乱理不出头绪。

            因为,BIM是一项行业信息化系统工程,是一场对软件产业利益格局的变革,是对传统体制的摧毁与重塑,不是关起门来埋头于具体的点做局部微创新就能发展起来的。


6. 最终结论:(造价人员的)BIM路何去何从?

           如果不从底层的(造价)BIM数据标准、开放的数据格式入手做好基础工作,(造价人员的)BIM路是无路可走,原地踏步,没什么好害怕的,也没有什么好期待的。只有基础做好了,开放给业界了,行业技术人员的智慧、创新能力才能被激活,才可能看到蓬勃发展的局面。不然就是一直雷声很大但是看不到希望。